在柏林電影節(jié)上,因三十年前決堤的性欲而被軟禁在瑞士莊園的羅曼·波蘭斯基于千里外探銀熊入囊中,喜獲最佳導演獎,得獎影片就是《影子寫手》。據(jù)說,影片后期是“波導”在囹圄內(nèi)完成的。有趣的是,制片人登臺領(lǐng)獎,對波蘭斯基無法親臨,表示可惜,他代“波導”表示,就算能來也不會來,上次去電影節(jié)拿獎,結(jié)果蹲監(jiān)獄了。
按照電影編劇、英國小說家羅伯特·哈里斯的說法,這部電影“非常波蘭斯基”。哈里斯應該是指電影美學范疇的事,興許,還是高明的廣告詞,弦外音是,這部電影是“波導”之集大成者——影片中因染指虐囚事件而焦頭爛額的前英國首相亞當·朗讓長期官司纏身的“波導”心有戚戚。這么多年,“波導”一直在逃亡和追捕中惶惶不可終日,“每當我感到快樂的時候,我的內(nèi)心總是同時會產(chǎn)生一種不安的強烈感覺”。那個虛構(gòu)人物——亞當·朗——在自殺炸彈中血肉橫飛,表面看來,是一起他殺慘案。影片似乎又在暗示,朗早已識別出了那刺客,然后,他徑直朝他走出,伸出了手……或許,在波蘭斯基看來,朗先生終于熬出了頭,在困境中浴血,成功解脫,又不失體面,是一種幸運。而自己,“波導”顧影自憐(朗先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波蘭斯基的影子),不勝唏噓,甚至流落到了為450萬美元的巨額保釋金拍賣裸照的狼狽境地……
人們也試圖從原著《影子寫手》中勾勒出另一個人的影子,即托尼·布萊爾,如假包換的前任英國首相。現(xiàn)代人的逆向思維能力超級發(fā)達,看到自傳,就視同虛構(gòu);對自詡為虛構(gòu)的,卻格外當真。
也難怪,在《影子寫手》中,可以輕而易舉地列出十處亞當·朗與布萊爾接軌的地方:一、都因與美國聯(lián)袂發(fā)動反恐戰(zhàn)爭而民心盡失;二、都因刑事案件接受質(zhì)詢,甚至被指控戰(zhàn)爭罪;三、退休生活豐富,在美國巡回演講,接受千萬稿酬來撰寫個人回憶錄;四、與美國政府走得很近。當年,英國一黑客黑掉了工黨的官網(wǎng),將一張照片——美國總統(tǒng)布什懷抱一只長了個“布萊爾頭”的哈巴狗——貼在了主頁最顯著地方;五、都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70年代畢業(yè)于劍橋或牛津;六、都自稱在早年間對政治不感冒;七、都自詡是因為愛情才入黨從政;八、都娶了一個極具政治天賦與野心的女人,而她們,最后都甘愿退居幕后,垂簾聽政;九、都是口若懸河的演講天才;十、早年間都是文藝青年,朗先生鐘情于戲劇,而布萊爾則酷愛搖滾音樂……其含金量遠超過紀實作品。然而,二人還是存在最大的不同,一個已經(jīng)死了,一個還活著,這或許正是羅伯特·哈里斯對他的舊相識——布萊爾的寄語與祝福。早年的哈里斯還是布萊爾的忠實擁躉呢,后者的執(zhí)政讓前者傷透了心,《影子寫手》不啻為哈里斯的復仇器械。
桃色事件+政治影射,為這部電影的票房保駕護航。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為何這次兩位巨星伊萬·麥格雷戈和皮爾斯·布魯斯南的光芒竟有些黯淡了。憑這樣精彩而熱門的故事,多一個麥格雷戈,少一個布魯斯南,已無傷大雅了。即便沒有“波導”青睞,沒有強奸案調(diào)味,沒有轉(zhuǎn)換成流動的影像,這樣的故事也是非常彪悍的。實際上,它一開始就是以小說的形態(tài)面世,在歐美圖書排行榜上所向披靡,其次,才進入波蘭斯基的視野。上面的文字,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如流水般繞著實體邊緣在打轉(zhuǎn)。我本來是要寫一篇圖書評論,最終,卻在談電影八卦。理由再簡單不過,一來,懸疑類作品的最大忌諱就是劇透,“見光死”,讀者卻還是希望試嘗一下,談八卦是最佳的平衡點;二來,所謂的八卦、緋聞,倒非完全無用,某些情況下,它們就是虛構(gòu)作品的現(xiàn)場版,神髓暗合,情意互通。讀書看電影,追求的可不就是這點滋味,快感兼曖昧,虛構(gòu)聯(lián)系實際,影影綽綽,光影斑駁。
在媒體界摸爬滾打多年的哈里斯到底在小說《影子寫手》里講了個什么樣的故事?簡單點說,一個靠為過氣明星捉刀寫自傳糊口的小人物,偶然的機會,得以為已經(jīng)卸任的英國首相朗先生撰寫自傳,由此展開了對政壇迷局、政界大亨的剝繭抽絲般的揭秘。從類型上來說,屬于懸疑小說;從哲學來講,屬于身份認知;對上流社會的還原,滿足了大眾的偷窺心理;對上流人物的口誅筆伐,則迎合了大眾的仇富心理。至于媒體和讀者在布萊爾和朗之間的放縱想象,哈里斯沒有應和,也未曾否認過,這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暗示。本質(zhì)上,《影子寫手》就是一個政治大八卦,密集地展現(xiàn)了八卦最嚴肅的一面。
“影子”并非獨指無名的捉刀手,字里行間,人影森森,鬼影也森森,每個人似乎都是別人的投射,都是一件松垮垮的衣服,隨時都會垮下來。我們,誰又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