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的舒服就行了
GQ: 剛才照相時,我看你有點緊張。
姜文: 你說對了,我特別不會照相,經常瞅自己照片煩。有些人還給你胡整,上次一韓國雜志把我照片上的臉給修了,把皺紋弄沒了,弄得賊光溜,我沒注意看到了,心說這孫子誰???瞅著這么面熟?仔細一看這不我嗎!太討厭了!
GQ: 這種事你還不會拒絕嗎?
姜文: 呵呵,多數都拒絕了,但有時磨不開面兒。
GQ: 你其實是一個挺不好意思的人。
姜文: 是。你這個觀察對。我是一個特別容易給人造成錯覺的人。但是這么多年來我也交了幾個很好的朋友,他們都能看得出來,我經常也會有不好意思,其實我對人很尊重,心里怕看見人被拒絕的樣兒。
GQ: 但照相還不習慣么?這可是演員的工作。
姜文: 我不知道,其實我很尷尬,尤其我在穿我不熟悉的、感覺不對的衣服的時候,我很不舒服。這也許就是我后來很少拍戲的原因,我不知道怎么去換這身衣服,我得找到跟這衣服的感覺我才能換上這身衣服。
GQ: 偶爾的時尚人士。
姜文: 說實話,弄成GQ這樣對不對我也不知道。你了解GQ么?
GQ: 一本紳士雜志,高端那種。
姜文: 那我就高端一回唄,就這樣吧,反正我們都已經是誤讀了。
GQ: 據說一個公眾人物的應得代價就是被人誤讀。您倒是不管不問,還不解釋。
姜文: 解釋完了還是誤讀,或者不是誤讀,是《羅生門》那種。你說現在時尚的東西,跟十年前時尚的東西,或者十年后時尚的東西,也許都是誤讀的產物,它偏到了那個方向,不就是跟潮流么?“文革”時也是這樣的時尚,集體誤讀。
GQ:但想來美大約是不會變的。
姜文: 我想說的是,反正這事我做了,有一部分人舒服就行了。演員的本質是暴露
GQ: 你剛才提到作為演員現在很少接戲的事。
姜文: 如果有好角色好劇本,我還是愿意演戲。塑造人物跟寫作和繪畫是一樣的創作,演員只不過是用自己的身體、情緒和經驗作為創作工具。
GQ: 我們好像也聊過,說好演員都反而容易害羞,比如說你剛才說自己磨不開面兒等等,這是什么原因?
姜文: 我沒辦法完全解釋清楚,但我接觸到的好的演員確實都是不打算也不愿意以自己的身份來過多地表達自我的,所以我同意這個說法,好演員一般羞于自我表達,或者說有自我表達的障礙,表達的愿望和能力比較弱,不管因為什么原因吧,但他可以、甚至內
心里希望用一個角色的軀殼來釋放自己,他需要一個輔助。而一旦他在真實生活中,被人要求釋放自我的時候,他可能會表現得害羞或者難以接近。
GQ: 把表演當成藝術創作來理解就容易明白了。
姜文: 確實是。所以其實這個現象不只存在于演員身上,一些作家也是這樣。當一個演員找到一個他有感覺的角色的時候,他是會釋放和暴露自己的。這個時候,如果我作為導演,一定要保護他們。就有點像人在催眠狀態下,是很容易把自己的記憶密碼搞亂了,他已
經信任你,在你面前充分地敞開內心世界,那是在一般人面前很少達到的暴露狀態,如果這時候有人很粗暴地對待他,他內心會受到很嚴重的傷害。所以好的導演在這方面會小心翼翼地對待這種情況。所以,說演員會掩飾,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他們的工作不是在掩飾,而是在暴露,暴露一些人們比平時可能會羞于暴露、羞于啟齒、羞于拿出來的心底的東西,為了使得那個角色激活。你比如說馬龍·白蘭度在《教父》、《巴黎最后的探戈》里邊那種表演,都是內心釋放。當你看到他自己的時候,其實他不會扮演另外一個人。
GQ: 但還真有人善于在生活里演戲。
姜文: 其實能說謊,能扮演,能假裝的主要是政客。他跟演員創作是兩回事。
GQ: 一個是創作,一個是欺騙。
姜文:所以,一個社會在這方面都沒有一個認知和判斷的時候,那這個社會是挺病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