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二烤肉”煙霧繚繞的餐車里,那個宣稱自己只是跑到波士頓來玩兒的程遠,是個嘴挺貧的北京人。我說你怎么嘴那么快?他就說北京人都這樣。我說你哥們兒劉曉就挺積口德的。他說,劉曉嘛,他哪里還是北京人,他是波士頓人。
這句話讓我想念那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陳郢。在我寫這篇文章時我不斷想起他,想起朋友們提起他的名字時眼睛都會一亮。陳郢只在波士頓待了兩年,卻仍然在感恩這座城市帶給他的改變。在進哈佛商學院之前,他是一個成功的私募股權投資經理人,從商學院畢業后,他正在江蘇農村做他的貨郎:那是一個線上和線下結合的電子商務模式,既有實體店也有網購,目標是大幅度地減少農村消費的三大問題:價格高,假貨多,選擇少。曾經的工作中他做慣了大企業的戰略,而現在他正在解決如何贏得一村子排外農民的信任,如何積累和歸納細節經驗。有一天我忍不住輾轉聯系到了他,想和他聊聊,他婉拒了我,他說創業之初就想好了,兩年之內不見媒體,他的客戶都在小鎮和縣城,只要服務好他們就可以了。
在那封陳郢羅列了創業之初的恐懼的E-mail中,他引用了一段給他在哈佛商學院恩師的信:
進來的時候,我是一個私募股權的投資經理;而離開這里時,我是一個立志為弱勢群體創造價值的社會創業者。哈佛商學院在我的這一轉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幫助我在認識我和我自己、我的家庭、我的社區以及這個世界的關系上,變得更加透徹清晰了一些。為了獲取這少許更加清晰的感覺,我花了許多時間拷問自己,也有過許多現實的掙扎,但我仍舊為自己的轉變感到驚訝。有時候,往往就是這一點點的清晰直覺,就可以讓一個人做出非常不同的選擇,擁有許多嶄新的特質,甚至涌現出難能可貴的勇氣和執行力。我深深地為此感激您,感激學校。
這是許多在波士頓的中國留學生的共同經歷,這個全世界最牛逼的大學城所提供的精英教育,不是讓學生固守在自己的階級或者小世界之中,而是鼓勵挑戰和創新,幫助他們認清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從城市到農村,拿著MBA賣羊肉串……
冬天又到了,波士頓下了今年的第一場雪,氣溫零下五度。這里的冬天太長,四月飄雪是常有的事。波士頓的中國人習慣了華氏,就說:“凍死了,今天才二十度!”美國西海岸的灣區永遠不會那么冷,一年四季都是20攝氏度,而不是20華氏度,舊金山——硅谷——斯坦福的中國留學生也頭腦發熱在創業,滿地找錢。西海岸的這群中國人和東海岸的這群波士頓人有什么不同呢?也許是天氣的不同吧,寒冷的天氣和溫暖的天氣讓人渴望不同的東西。也許是地域的不同吧,波士頓中國學生的創業的選擇無疑帶上了深厚的波士頓印記:教育、科技、扶貧、生物醫藥——這些領域全都是波士頓這座城市聞名的強項。
冬天的到來還意味著: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又要來哈佛聽各類創業的點子;MIT Chief中國創新和創業論壇又要熱鬧地搞上一個周末;“博士屯”波士頓囤著的中國博士要畢業了,手里握著論文和專利,各省市政府代表團輪番來屯里介紹回國創業的優惠政策……這么多波士頓人在創業,有多少個只是泡沫?多少個會輸掉褲子?還有多少個會讓人想起來眼睛一亮心頭一暖?這些看起來是頭腦發熱的創業理想,來自本可以豐裕無憂的波士頓人,但他們卻在試圖用那一點理想主義,改變大洋彼岸的中國,讓這個他們走出來的世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