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晗 | 智能魔方創業者
一、
當年學生干部姚欣會在深夜翻越校門去看球賽直播,連他自己也覺得有些詫異,那種強烈的渴望沖破顧忌,讓他在黑暗中奮身一躍。
2001年,姚欣正從華中科技大學的二年級進入三年級,他尚不確定自己未來做什么,只是和大部分同學一樣將考取研究生列入計劃。業余時間里,他常泡在廣埠屯電腦市場的各種零部件攤位,將主板、硬盤、顯卡、顯示器通過連接線組合起來,裝上從論壇上下載的免費軟件,滑動鼠標就可以瀏覽網頁、處理文檔,同遙遠的人或者事物產生連接。
這是一個令人感到驚奇的過程。他已經幫助上百位同學組裝了個人電腦,計算機工作的各種原理早已爛熟在胸,卻仍然保持著熱情。在有著濃厚“工程師”氛圍的校園里,和姚欣一樣的華科男生,生活基本上圍繞著教室、實驗室、寢室進行,沒有廣闊的社交圈,也沒有多彩的課余生活。
那時,華中科技大學距離武漢市區的邊緣還有一段距離。矮矮的柵欄墻內,高大的樟樹和梧桐樹遮天蔽日,近5平方公里校區看上去更像是一座森林島嶼。校園東面是一座森林公園,里面的猴子會不時溜進校園里覓食。
平靜的生活持續到2001年世界杯預選賽。中國足球隊連戰連捷,有望第一次沖進世界杯決賽。校內沒有電視可看,晚上拉閘熄燈后,一切都寂靜下來。出線賽事的情勢通過師生口耳相傳,興奮的議論聲鼓噪著,期待著歷史性時刻出現。男生們開始逃課。
代課的老師向姚欣抱怨,來上課的同學越來越少了。組裝電腦積累下的人脈,讓姚欣在大二時輕松當選了班長,職責之一就是負責班級考勤記錄。他向老師攤了攤手。老師站在講臺上,望著空蕩蕩的教室,說自己也想去看球賽。
本身是球迷的姚欣得到了鼓勵,他和伙伴們商量著夜里翻越學校西門去外面的商鋪里看直播。懷著相同目的的人群聚集在校門處,門欄上人影晃動,爬上去的人越來越多,超過了門扇的負荷。黑色的大鐵門“轟”一聲塌在了地上。
人群一陣悸動,之后便踏著鐵門涌了出去。
擠垮鐵門的力量,給姚欣的頭腦造成了震動。他開始審視和自己一樣準備翻越校門的人——有的從自習室里丟下課本,有的做了一天的實驗剛剛脫下了防護服,有的在機械車間打磨零件時拉下了砂輪的電閘。華科男多數志愿成為技術工程師,生活基本按照課程表進行。可就是這些以“嚴謹”為信條的人們,現在破壞了學校的大門,違背了學校的管理制度,目的只是為了看一場球賽。
姚欣察覺到了孤獨。他和這群人分享著相似的青春,生活貧乏單調,渴望見證體育賽事的激情和榮耀,來填補自己的內心世界。
當時,互聯網世界還是門戶網站和論壇的天下,“灌水”、“潛水”剛剛成為流行詞匯。看到伙伴們把幾乎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泡在了學校的BBS上,在線時間甚至達到了幾萬小時。姚欣想,做一款網絡電視直播軟件,可以坐在寢室里看足球賽,肯定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2004年底,休學的姚欣和伙伴們在他韻苑26棟的寢室里寫出了PPLive1.0版本軟件,并發布在校內師生們聚集的白云黃鶴BBS上。新的軟件開創了全新的流媒體技術,使得同時在線的人越多,下載速度就越快。之后10年中,這項創新的技術手段為PPTV聚集了超過2億的用戶,占據互聯網視頻直播市場近60%的份額。根據這一技術特點,姚欣在2005年的時候將公司改名為“聚力傳媒”,意為“聚眾人之力”。他對這次改名頗為在意,或許是想起了眾人擠垮鐵門的那個夜晚。
后來證明,姚欣并非校園里第一個從自我解析中獲益的人。
2011年秋天的一個下午,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405房間臨時增加了一堂講座課。授課的是被稱為“微信之父”的華科男張小龍。他穿著水洗牛仔褲搭配麻灰色長袖T恤,肩上還隨意搭著一件黃條黑色的毛衫。這是一堂學長學弟之間的經驗交流。
講座是在“搖一搖”清脆的來復槍聲中開始的。張小龍握著白色的蘋果手機,揮動起來,跟臺下的20多位學弟學妹(基本都是男生)“加好友”。第一次沒有成功,他搖到了一個9公里外的人。
“從本質上來說,當你做這個手勢(搖一搖)的動作,也是很色情的。”在臺下聽眾羞澀的笑聲里,張小龍分析起微信的設計里“性暗示”。來復槍聲的創意源于他的CS經歷,其中的暴力隱含,會給人一種性感爽快的體驗。
這樣露骨又輕松的講演對張小龍來說極為少見。在臺下的學弟回憶說, 過程中幾次互動也非常默契。這是一場有共同心理基礎的交流——因為共有的“痛點”,42歲的學長和臺下20歲左右的學弟們打破陌生感,確認了彼此的身份——他們都是華科男。
講座幾乎就是一堂弗洛伊德思想的介紹課。在講述者張小龍眼中,“搖一搖”并非簡單的陌生交友,而是人類兩性需求的體現。對于自己做社交產品的動力,他的說法頗有意味:你們也知道華中科技大學的男女比例,比如我們班當時33個人只有3個女生,我們班今年聚會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女生到現在都不認識我。
在以工科為主的華中科技大學,男多女少一直是男生們心里的痛。張小龍在校的1987年至1994年,校園里的確切男女比例已很難查證,只是流傳下來男女7:1的說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一個廣為知曉的故事中,某學院新生三個班級共錄取了兩名女生,在哪個班級不分女生的問題上,大家相持不下。最后商定,不分的那個班會全數接納轉專業過來的女生,一場爭論才平息下來。
很難了解如此畸形的男女比例對于一個弗洛伊德思想者的壓抑。在華中科技大學的七年,張小龍留給師友的印象是個性比較沉默,不修邊幅,日復一日地騎著自行車去實驗室報到。工作后,多數時間人們對他的評價是“局促的”,不善交際。
從做foxmail開始,張小龍就被業內評價為“中國最出色的軟件程序員之一”。輾轉到騰訊后,他才完成了從代碼工到產品經理的角色轉變。微信的廣泛使用,使他成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符號人物。
作為“技術宅”,華科男性情木訥、不善交際的群體特質,在姚欣的觀察和張小龍的經歷中都可以窺見部分。“華科男”一度登上了雜志封面,被認為具有“CPU般的大腦,小悶騷的內心,還有亟待爆發的創意與熱情”。
互聯網時代降臨后,原本默默無聞的他們獲得了全新的舞臺。華科男出身的淘米科技汪海冰、豚瀏覽器楊永智、臉萌郭列、貝貝網張良倫等等,都在近年一躍成為創業明星。
帶著極客的神秘色彩,姚欣、張小龍與“華科男”這個稱謂彼此賦予意涵。在他們的名字被互聯網科技界傳遍時,他們最早的一批信徒已經在華科男群體中產生。姚欣在那個夜晚所感知到的啟示,張小龍在狹小教室里傳達的思維路徑,也已經被他們的后輩反復揣摩。
不同于前輩對于技術的迷戀,新鮮的華科男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了人本身。姚欣、張小龍給出的“教義”也正是如此——對自我和人充滿了困惑,并試圖用掌握的技術手段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