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互聯網綜藝:4億人告訴你他們喜歡什么

2012年末,優酷集團副總裁、主管綜藝節目自制的李黎看到了一段15秒的視頻:鏡頭中,熔巖四濺的火山口宛若地獄,戴著防毒面具的年輕人打開了一個紅色條幅,上面寫著“中國”二字,但只是一瞬間,橫幅就變成了白色。視頻中的主人公張昕宇解釋,這是被空氣中的強酸腐蝕了。
這段驚心動魄的視頻打動了李黎。當時,張昕宇與他的女友梁紅正決定來一次“北極求婚,南極結婚”的環球帆船旅行,他們帶著自己過去一年環球旅行所積累的300TB素材(1TB等于1000GB),找到了李黎。希望能借由視頻網站的力量,讓自己的經歷為更多人所知。
李黎將團隊分為4組,12人,把300T素材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重新梳理、剪輯,最后剪輯成不到240分鐘的《侶行》第一季。幾乎同一時間,團隊中的另一些人開始著手策劃《侶行》第二季。第一季上線3個月播放量突破1億,集均達611萬次,而后馬上推出了第二季。
制作《侶行》時,優酷自制的清談脫口秀節目《曉說》剛剛開始走紅。有人非議李黎,《曉說》還沒弄完,又開始挑戰戶外真人秀?李黎不在意。在她看來,中國的戶外真人秀從未做成功過。因為中國人太習慣把自己偽裝起來,節目全是內心獨白,沒有外在的表現張力。
《侶行》是個好機會,它和《曉說》恰好形成了對照:高曉松是讀萬卷書的縮影,張昕宇則是行萬里路的代表。李黎將前者的觀眾定位為學習能力超強、對知識存在渴求的人;而把后者的觀眾定位為有夢想的人,“看《侶行》的時候,就會覺得我應該有勇氣去做點兒什么”。
在張昕宇夫婦由北極開往南極的帆船上,節目組安裝了25個GoPro機位,24小時開機,無死角監控,此外還有4個隨時抓拍突發情況的機位。5人制作團隊跟船拍攝,每拍一個多月就把素材傳回北京。用來存儲《侶行》素材的十幾個云盤,達到了電視臺的標準配置。
在李黎看來,最重要也最艱難的工作是給張昕宇“洗腦”。互聯網觀眾喜歡真實的節目,不能矯揉造作。這就要求張昕宇既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又要在鏡頭前真實記錄自己的經歷,容不得半點表演。 她告訴張昕宇,“把攝像機當作你的眼睛,千萬別把它當作攝像機。要不然,你就是導演了,記錄的真實性就沒有了。”
制片人徐子淘常提醒張昕宇,專業的事情留給專業人士做,你們不是主持人或者專家,就是兩個普通的中國年輕人,就像鄰居家的一個哥們兒一個姐們兒,只要保持本色,用平民化的視角記錄自己的故事就行。
大多數時候,航行算得上風平浪靜。但在白令海峽和西風帶他們還是遭遇了兩次大風暴。五六層樓高的海浪拍在船上,桅桿被大風折斷。后方的專家團幾天沒睡,不斷通過衛星發送路線圖,帆船經過最危險的一段,周圍有20多條沉船。張昕宇倒是淡然,“他們擔心我們會不會死在那里,我說,死了你就照實播。”
今年3月,《侶行》劇場版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央視沒有對節目做出任何改編,完全是原片播出。唯獨有一處,《侶行》給張昕宇起了個綽號“270”,寓意他體重270斤。網絡版中稱呼他為“我的哥們兒270”,央視要求節目組將其改為了“我的朋友270”。
在優酷對這檔節目的定位中,張昕宇夫婦就是觀眾“家門口的鄰居,哥們兒姐們兒”。他們希望這對夫婦成為中國普通年輕人的縮影,貼近普通人。為此,他們在網上征集旅行主題和其他情侶,與張昕宇夫婦一起前往世界各地。
能參與節目錄制的網友畢竟是少數,但通過評論影響節目走向的觀眾卻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視頻網站對每一個視頻都會采集大量數據,從初級的男女比例、年齡層分布、地域分布、學歷分布,到高級一點兒的通過播放完成率、拖拽率來分析哪一段最受歡迎、哪一段沒人看。通過這些數據來及時修正后續播出的其他內容。曾在派格麥田、光合傳媒工作過的李黎對此深有感觸,“互聯網上的內容是實時互動的,4億人告訴你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節目能做差嗎?”
李黎說,互聯網節目第一秒就要抓住觀眾,不可能起承轉合,一個一個臺階地鋪墊。這與傳統綜藝形成了反差。她與韓國綜藝節目團隊合作的《男神女神》出現過這方面的沖突。韓國人以韓劇的節奏,鋪墊了20分鐘才進入主題,后期制作時前面的部分全部被剪掉。韓國團隊找到李黎,指責中方不尊重他們。“他說我有十幾年二十幾年的電視經驗,我說我也有,而且我還用了3年時間修正自己。節目在這個平臺播出,一定要尊重這個平臺用戶的體驗。”
李黎制作了兩個版本,一版90分鐘,一版70分鐘。播出之后,把兩版數據交給韓方。數據顯示,韓方前面那20多分鐘觀眾根本不關心,除了兩個看點,全都跳過了。此后,韓方開始尊重互聯網上的反響。
《男神女神》有一個環節,是讓女孩們挑選衣服——有動批(動物園批發)范兒的,也有新光天地范兒的。結果女孩們全都選動批范兒,李黎私下里覺得特low,但既然是她們自己選的,就試一次。結果,網友們沒有負面評論。
優酷把這個節目做成了一場由觀眾主導的游戲。由網友來選擇主人公是誰,喜歡誰就留下誰,不喜歡誰就淘汰誰。第一期他們讓7個女孩自己選一個被淘汰對象。有6個女孩選中同一個女孩,把她淘汰了。結果網友不干了,一通亂罵。第二期,這個女孩又被“撈”了回去。李黎團隊里有人專門做數據分析,負責追蹤每期節目的觀眾反應。如果觀眾對某一位女孩的評價以“呆萌”居多,以后她的定位就是呆萌。
不僅是優酷,其他視頻網站也同樣重視網友意見。萬合天宜與愛奇藝聯合出品了《高科技少女喵》,采用了美劇邊拍邊播的形式。制作人戴瑩說,每一集播放完成后,愛奇藝都要和制作團隊商討下一集的走向。10分鐘的視頻中,哪一段被反復觀看,哪一段直接拖拽,在后臺上都能及時看到。
網友的意見有時中肯,有時也會帶有情緒。李黎說,再好的節目都會有一段吐槽期。《曉說》開播前幾個月,很多人都在罵高曉松,說他長得像倭瓜。有網友專門用《植物大戰僵尸》里的倭瓜形象給他剪了個MV,從長相一直說到酒駕。互聯網的特點是,自嘲往往容易博取好感。高曉松深諳此道,他直接在節目里播了這個MV,說感謝網友提醒我減肥。此后,形勢逆轉
《曉說》的高質量內容開始引起關注。
按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規律,新節目一般有個“爬坡期”,到第3個月才能火。
《曉說》開播后,李黎想播出幾期后統計一下數據,想想要怎么優化,沒想到剛播第一期就直接破了播放紀錄,一發不可收拾。到第四集,點擊量沖破一千萬——那會兒比較火的節目平均流量也只有幾十萬。
隨后,她接到了湖南、浙江和東方衛視的電話,想與《曉說》合作。“互聯網上的數據告訴我,應該怎么做內容;我也用事實告訴了大家,在線上也可以創造真正專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