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社交網絡》影射Facebook創立人大衛·祖克伯格有社交障礙卻發明了全球最多人口使用的社交網絡,實乃絕妙諷刺】
這個約會很重要,不要搞砸了——進餐館前,朋友在微博上告誡自己。10分鐘后,我看到他更新了內容——一杯咖啡的照片和一句——如果可以殺死這份尷尬,我寧愿一口喝掉這杯熱咖啡,燙死也在所不惜。
大齡A君去參加我安排的一個約會,俗稱相親。雖然沒有在現場,但我通過微博全程看到了這哥們的全程圖文直播。看直播時,我正在公司開會,老板時而激昂陳詞,時而頷首微笑,一副志得意滿津津有味的摸樣,大家則低頭看著自己手機屏各自發各自的笑。
A君年齡34歲,在網絡媒體工作,印堂發亮,衣著得體,外表看根本不像大家印象里穿Jack&Jones和凡客誠品的苦逼IT宅男。可是相信坐他對面的妹妹會有不同的看法,伊人在國企做文職,上班打卡發傳真,下班看電視買菜,面對一個目光閃爍,不斷拿手機發微博的家伙,沒暗罵我已經很感激她了。相必她會想瘋了像我媽媽一樣問,你干嘛對著手機傻笑,里面有鈔票嗎?
里面有鈔票嗎?沒有,不過卻有很多搞笑的事。
B君在facebook上用系統推薦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初戀女友,幾經斗爭之后決定在南鑼鼓巷酒吧見面。大家不自然地寒暄之后交換名片,然后B君頭上開始冒冷汗,原來此初戀女友竟然和現任老婆在同一家公司供職,且在同一個部門。匆匆喝完東西,B君回家開始清理Facebook信息,搞得蒙在鼓里的初戀女友對著鏡子望半天問,我有那么遜嗎,用得著那么不堪回首嗎?
我卻對A君B君理解且同情,因為大家都患上了社交網絡焦慮癥。幾年從Facebook、Twitter開始,仿佛開始一場永不落幕的社交Party,技術Geek、社會意見人士大家混在一起用tweets狂歡,如果你在美國參加過Rave Party一定知道那是什么感受。之后大家開始玩飯否和門戶微博,作為最早一批社交網絡的的信徒(別人看來是迷途羔羊)后來看到游戲風帶起的開心網大家都是冷笑都不屑。偷菜?全家老少一起玩的社交網絡?為什么不一起去看《同一首歌》?
我統計過自己,在Twitter、Facebook及門戶微博上每天總共follow了1488個人,每天接受的信息有1000條之多,當然這還是幾位“刷屏哥”狀態不好的時候。我有很多個理由在這個虛擬社交世界流連忘返,比如我在這里獲得了超過10種“翻墻”方法、20個免費VPN、《生活大爆炸》演員中有一個是真博士、三篇最好的紀念Steve Jobs的中文文章……
但實話說,真正的理由只有一個,我認為自己屬于這里,每天醒來都有1000條信息等著我去閱讀,缺了我那個世界會不完整。如果你問我,掌握那么多種“翻墻”的方法有什么用?我反問,有人會問愛因斯坦為什么浪費那么多時間在相對論上?
看過美劇《生活大爆炸》,Geek天才們一會給你留下智商180情商30的悲慘印象。連是否進入戀愛都要看對方Facebook婚戀狀態來確認,又或者和對手在twitter上互相攻擊,會不會很悲催?身邊一眾人沒有Sheldon這種高階博士,情商雖然低落但基本都能達到leonerd的水準,不過好像大家被吸附到社交網絡上之后,情商好像都降到Raj那種見到女生都不能說話的超低水準。令人不禁郁悶,這社交網絡究竟是激發社交潛力降低交際成本的,還是吸納情商的黑山老妖?為蝦米這幫人在現實生活里日漸枯萎?難道是在微博上@蘿莉@到精氣全無?
頭昏昏,眼花花,對很多事提不起興趣,睡眠不好,情緒低落,貌似偶得了社交網絡焦慮癥——我在微博上發了這條消息,迅速被@起來。
看來大家都比較警醒,像Matrix里的Neo一樣還有反思能力。不過A君有另外的見解:世界早晚要從原子存在狀態進化到比特狀態,我們這些人只是數字移民,不加快進化移民的話,將來數字原住民也就是那些在社交網絡中長大的一代成長起來,還有我們機會嗎?!趕緊的!
是的,社交網絡是另一個我們將要去往的世界。只不過我們的精神在那里,身體卻留在這里,這是一個令人抓狂的糾結。不過解決的方案也不是沒有,還記得《盜夢空間》里的一個片段嗎?一群行將就木的老人注射藥劑進入時間要慢十倍的夢境以延長體味世界的時間。他們每天停留在“虛幻世界”的時間比“現實世界”還要長。于是藥劑師像上帝一樣問:
對他們來說,哪邊是虛幻的,哪邊又是真實的?
?
李勞 |
?
更多李勞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