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用戶在街頭反對Google Reader改版。外界將Google Reader的此次粗魯改版理解Google試圖將用戶強行趕入其上半年新增的SNS服務Google Plus。Google試圖通過Google Plus抗衡Facebook的強大挑戰。】
最近有件事讓我很惱火。全球(因為氣憤,我甚至想用“全宇宙”)最好的的知識管理工具Google Reader改版了,頁面由之前的技術范兒改成了蘋果式的文藝小清新,不過卻罪惡地刪掉“分享”、“分享及批注”等重要的知識管理、分享及弱社交功能。雖然Google支持用戶導出之前的“分享”及“評論”數據,這一單邊決定仍然激起了很多人的憤怒。在美國,甚至爆發了街頭抗議活動。
已經離職的Google Reader前產品經理Brian Shih也跑回來對Google說,我可以停止新工作三個月,來為Google Reader此次不成功的改版善后。Google拒絕了前員工來給自己擦屁股。
Google Reader是付費服務嗎?習慣逆來順受的中國網民不免驚詫,用免費服務還可以這么大脾氣?網站是人家的,免費給你用就不錯了,怎么還這么多挑剔?
愛的反義詞是冷漠,不是恨。有恨,證明還有愛,證明恨之前的愛很深刻。就像是一段婚姻,在教堂證詞時不會公開宣誓不做有損對方的事,但說I Do時這一承諾是隱含其中的。婚姻危機出現時,爭吵除了說明大家還想挽回這段感情,也表明對方做了你期待之外的事——你原來不是這樣的啊?!
美國人在街頭抗議Google Reader改版跟人們在西湖邊向明星企業家討生路一樣,這些人曾在這個工具的陪伴中和無數信息、知識度過無數的美好時光,甚至接下來還要忍受它的殘缺繼續在一起。而Google,你不是講“不做惡”的嗎?離開一個偌大的市場都可以,就不能留下幾個小小的按鈕嗎?
離開了用戶,網站只是一堆代碼和主機,只有在人們用它們的時候,它才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網站。在《未來是濕的》一書中,學者克萊·舍基曾將網絡視作由三個部分構成的系統——軟件、硬件和濕件(連網的人)。硬件和軟件都歸站長所有,但我們這些身為自由人的用戶(濕件)其實也在創造著網站。除掉簡單的新聞站點,BBS、Blog、SNS、甚至郵箱供應商、網絡相冊、視頻分享類的2.0站點,其實都是用戶在創造內容,沒有了用戶上傳的內容,天涯、Flickr、Facebook都只是一個空殼。這類站點已經是互聯網的主流了,我們把自己的信函、影像、生活記錄和社會關系統統和網站聯接在一起,像肉和骨頭一起構成一個人一樣,分離開之后,我們和網站都會不復原來的模樣。
雖然如此,我們這些用戶和網站之間的關系仍只是簡單的契約關系。這個契約由網站提供,在注冊郵箱、注冊微博的時候我們都點選按下了“我同意”的按鈕,但我敢打賭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一定沒有真正讀過那些動輒十幾頁的冗長協議。這里面隱藏著很多“坑爹”的條款,比如你使用網站提供的Blog服務,對方竟擁有了你文字的版權。
在這個協議面前,我們這些用戶是完全被動的。尤其當我們在這段關系中投入越多便越被動——使用了10年的郵箱變動成本有多大、有多少人厭煩某些IM軟件的騷擾卻因為同學都在用而不得不用。一個淘寶商戶經營了8年的雙皇冠用戶,有幾百個老主顧,無數的好評,價值可能在10萬以上,這時候淘寶調整會讓商戶特別被動,更不用說商城內直接提高年費,這也是前段“淘寶傷城”風波的背后邏輯。
不過,雖然如此被動,很多時候我們卻沒有那么悲催。大部分情況下,網站會珍視用戶創造的價值。幾年前百度貼吧改版引發網友抗議,第二天李彥宏便下令廢除新版回歸老版。面對用戶的質疑,它永遠不會像中石油那樣一邊大把數鈔票一邊哭窮。因為,如果不切回舊版,用戶可能會轉向其他的貼吧,但中石油的用戶們回頭看到的卻永遠是同樣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中石化。
每到這個時候,我便在內心里詠嘆:自由市場經濟可能不是天上的天使,但壟斷經濟尤其是計劃經濟中的壟斷企業一定是地上的狗屎。
?
李勞 |
?
更多李勞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