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陸家嘴一棟高層公寓的床底,Chen Calvin 有一個上了鎖的袋子,其中有一本日記本,記錄了他從小時候開始對自己人生的探索。
他出生在中國西南四川省的一個小縣城。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受同性而非異性吸引是4歲的時候,后來對這種狀態有了“同性戀”的認知是在8歲。在他10歲的時候,他意識到這一生如果想要把自己的身份公開,會有重重高墻需要突破。于是從14歲開始,他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探索同性戀者的世界。
那個年代使用最多的是 QQ 和 BBS,通過搜索昵稱關鍵字,在14歲到19歲之間,他與300多位同性戀者建立了聯系。“全國各地都有。有時候是我去,我要到成都才能見得到,因為他們只能到成都,不能再往縣城里面走了。那個時候成都到我們縣城得四五個小時。”他說。他碰到了各式各樣的人,給他寄錢的,提出給他錢出國留學的,寫血書的。還有一次,一個人從瑞士的蘇黎世幾經周折來到了他的縣城。
“我母親只覺得我是一個叛逆的小孩,卻從不知道這是我對自己身份疑惑的探索。”在16歲那年,一個人第一次坐火車從重慶到北京見網友,他身上只有兩百多塊錢,不懂怎么買票,也沒有座位,一路上沒有睡覺。到了北京,他在王府井一個旅館的地下室里跟網友住了一晚,當晚他就說:“我很抱歉,我真的不是我想的那么喜歡你。”之后網友悄悄走了,只給他留了一張紙條:今晚的房費我已經結過了。他早上醒來,茫然地站在王府井大街上。
在他家進門處的墻上,有一張很顯眼的照片,是上大學時去紐約照的。身邊的朋友提供了他經費,他借參加一個大學生跨國交流活動的機會去了紐約。在紐約的10天里,他參觀了賣情色書籍的報刊亭,去了二三十家 gay 吧,以平均每天兩家的速度席卷曼哈頓。回來之后,他寫了一本10萬字叫做《紐約十日,帥帥的他如風飛逝》的情色小說,在天涯上火爆地連載了起來——這本小說的打印本也被埋在了床底下上鎖的袋子里。
“既生出如此多的精力拼命獲取認同,我自然無意識間忽略了學業。” Chen Calvin 說。
對于這段時光,在英文演講中他提到:“請姑且想象隨后我將如何更加辛勞拼湊修補,煞費苦心才將前路鋪就,通往成為現在公司商業之才的目標。”
他高中復讀過一次,后來去了重慶的一所大學。畢業之前,他做過快消品的生意,在市區擁有一整層樓700平米的使用權。這個生意后來成為了一種類似于傳銷的模式,他有300個下線,連他的老師都被發展進來了。“畢業答辯的時候看到他們坐在下面,覺得這個場合真是又莊重又好笑。”他說道。
然而他想進大的公司,接受更正規的商業訓練,那里對他來說會是個全新的世界。23歲時他來到北京,面試前因為低血糖在大街上昏倒,短暫地失憶,去醫院縫了7針。貝塔斯曼是他去的第一家公司,做電子商務主管,后來又離開。他認為自己應該到更大的公司,過那種白天在上海,晚上就飛到了紐約的生活。于是他重新進入了一個校園招聘的流程,進入了這家在全球擁有幾十萬員工的跨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