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涩涩涩/欧美人体做爰大胆视频69视频/日韩欧美小视频/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人物

重建

汶川地震7年之后,《智族GQ》記者貼身采訪范美忠,探尋其漫長艱險的精神重建歷程。

何瑫、黃周穎2015.03.30


▼重建

范美忠偶爾會參加中學同學組織的聚會。多年不見面的同學,見面后總會問他,你原來那么強壯,現在怎么瘦了這么多。

在我面前,他突然攥緊了拳頭。“因為那時候天天在墻上狂打,本來很平整的一面墻,打得坑洼不平。”拳頭越練越硬,后來已經察覺不到痛感,他便不再滿足于在家中操練,而是成天提著一根棍子到處走,等著別人與他干架。

類似的行為模式延續到了成年后,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可以對話的人,他就轉向虛擬世界。他不用網名,始終實名發帖。和現實中風格類似,他發帖火藥味十足,回復極快,別人還沒來得及回復一條,他已洋洋灑灑又發了七八條。

這種風格自然會激怒別人,針鋒相對的反駁文章屢屢出現。這反倒讓他結識了不少朋友,魏勇、李勇、蔡朝陽皆是如此。由于討論話題多集中于學術領域,引發的波瀾始終限于小圈子里,直到2008年5月22日發在天涯社區的那篇《那一刻地動山搖》。

7年過后,如今的他承認,當時的文風過于極端,語氣比平時更加挑釁,但他強調,這是有意為之的結果,至今不后悔。“矯枉必須過正”。

為了躲避盛傳的大余震,隨后幾天,他沒有上網。直到三天后一個記者的電話,才讓他意識到文章的影響。他問記者:我并不是一個受人關注的人,你采訪我干什么?記者說:你自己上網看看吧。

“我蒙住了,不知所措。不是害怕,是壓根兒沒想到會擴散到這種程度。”直到風波漸漸平息之后,他才回過神來:提著棍子和別人在小巷里打斗,或許沒什么。但若是在人山人海的廣場上揮起棍子,結果就不是自己能預料的了。

記者的電話如潮水般涌來。他一概拒絕,希望事情漸漸平息。但發現一些曾對他予以極高評價的人也稱他為“人渣”后,他推翻了自己。“我怎么能以這樣的形象定格在歷史上呢?我還想用我的聲音影響這個社會,如果現在不出來扭轉這個形象,那以后說話還有誰聽呢?”

在他自己的觀察中,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成為了扭轉形象的關鍵節點。一位辯論嘉賓請求主持人讓他提前離場,在其看來,現場近乎瘋狂的謾罵聲,已經超越了承受極限。但范美忠表現平靜,用微笑回應嘉賓的請求:“放心,我足夠堅強。”

節目播出后,大量支持他的聲音出現,輿論由此前的一邊倒批評變得多元。無論褒貶,都已讓他感到麻木,他更敏感的是,媒體約訪時,不再將注意力局限于那篇文章,而表現出對他過往經歷的強烈興趣。

央視、新華社、《南方周末》、《朝日新聞》、BBC……媒體規格之高,問題之細致,令他意外。接受一家雜志采訪時,他忍不住問記者:難道是中宣部下了文件要求你們報道我?回答讓他哭笑不得:“競爭媒體都在做你的稿子,我們不做,就是漏題。”

一撥接一撥的采訪,持續了大約三個月。“當時我突然就想:我為什么不借此機會傳播我的觀念呢?平時寫文章發網上沒什么人看,現在到處都采訪你,那你就借采訪把觀念說出來噻!雖然他們肯定會刪,但是總能出來一些的。”

對于邀約,他也并非照單全收。北京一家培訓學校請他去講座,他本已接受,但在臨行前,得知對方臨時將主題改為了“如何考上北大”,他在電話里大罵對方。“我當時非常生氣。我這樣一個反對高考、追求教育理想的人,你讓我講這個?”

一些心態樂觀的朋友,覺得他是因禍得福。豐繼奎曾對他說,這件事讓我覺得你才是真正北大出身的人,你通過讓自己下地獄的方式,上了從教以來最成功的一堂課。

但很快,情勢急轉直下。6月初,他接到通知,光亞學校接到市教育局轉教育部指令,要求吊銷他的教師資格證。這是一個烏龍事件,因為他從未獲得該證,吊銷無從談起。但經媒體報道,他被光亞解聘的消息很快傳遍網絡。

危機時刻,曾經的電視劇導演卿光亞巧妙處理了此事。他一邊向前來求證的媒體確認解聘的消息,一邊安撫聲稱要起訴教育部的范美忠:“你先回家休息,暑假結束就回來。奧運會一開,大家什么都忘了。”為了讓他安心調整狀態,卿光亞后來甚至將他暑假期間的薪水裝在信封里,開車送到他成都的家中。

正如卿光亞所料,一場道德審判的狂歡過后,看客紛紛離場,只留下千夫所指者默默舔舐傷口。談起這段經歷時,范美忠拿過我的筆記本,在上面畫了一個圓圈。“這是一個蛋殼。我以前一直努力破殼而出不得,”說著,他又在圓圈頂端畫了一個箭頭,“直到2008年,那件事像一個錘子,從外面把蛋殼敲破了。”

錘子的力量太過猛烈,砸碎了蛋殼,卻也砸傷了他。“我以前一直覺得,我已經把人性看得過于陰暗、丑陋和虛偽,但通過這件事,我覺得自己以前對人性的估計還是過高了。”

越是這樣覺得,他越是想要擺脫曾經的精神教父魯迅。他覺得自己對人性之惡的洞察已經達到了和魯迅相當的水準,但這又如何?“魯迅只提出問題,卻從來不給出答案。”

決定離魯迅而去的這一年,范美忠37歲。他在《榮格自傳》中看到一套神秘理論,稱37歲是一個人找到自我,精神發展走向真正成熟的節點。他將信將疑,閱讀了更多材料,發現似乎確有道理——37歲這年,魯迅發表《狂人日記》,黑格爾寫就《精神現象學》,海德格爾完成《存在與時間》。與他們相比,37歲的范美忠,卻要徹底重建自己的精神體系。他形容當時的自己在沼澤地中越陷越深。“我拼命想抓住一個東西把自己拉上來,但撲騰半天,卻不知道該抓什么。”

最難熬的時候,他通過打籃球透支體能來釋放壓力。李勇成為了他的球伴,幾個月間,兩人把成都市內所有小學的球場打了個遍。

時至今日,自認為已經上岸的他反復強調妻子的幫助。經朋友介紹,他們2006年初在網上認識,7個月后走進婚姻。為此,吳文冰放棄了自己在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在京時,她曾借從事兒童出版的機會,混跡于北大的知識圈子。“北大的很多學者、博士,比美忠更帥,性格也更柔和。但是和他們聊天感覺很失望,根本沒什么力量。美忠那種真、純的力量感,非常有魅力,讓我眼前一亮。”

“如果當時沒有遇到我,他現在很可能已經走向崩潰。”范美忠認同妻子的這個判斷,覺得對方帶給了他一直所期盼的歸屬感。“我以前一直很害怕有了婚姻和孩子,就會失去自由。但婚后看法很快就改變了,它其實讓你獲取更大的自由,從那種漂泊的、沒有歸屬感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他們在一起最愛做的事是,在書房里各捧一本書,讀到觸動之處就念給對方,交換各自的體會。汶川地震之后,在吳文冰的引導之下,亟須心理重建的范美忠每日誦讀《圣經》,嘗試和妻子一樣,成為一名基督徒。

他一度覺得,基督教像是一架直升機,將會把自己從沼澤中拉起。但這番嘗試最終以失敗收場。“基督教講求無條件的寬恕。對于當時的我來說,終究還是很難做到。”

本內容系GQ男士網原創或經官方授權編譯轉載,嚴禁以任何形式或方法轉載或使用,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猜你喜歡